政府不惜以包括限购令在内的行政性措施打压房地产。
1999年"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,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"写入宪法。但是到头来要么是对强大的政治现实的学理认证,要么就是空疏的自说自话的宏大叙事。
第一,法治虽然在我国确立较早,但认识尚不统一。制度化参与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。[51](六)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最早被称为"社会管理体制创新"(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"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,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")。"四阶段说"是学界较早的观点,以1978年底到1985年为奠定基础期,1985年到1989年为改革宣传热点期,1989年下半年到1991年底为历史转折期,1992年至今为隐性发展期。二是社会组织属于"第三部门",似乎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体系之外。
"宁要不完美的改革,不要不改革的危机","宁要微词,不要危机"被响亮地提出。政治宪法学诉诸"呼唤人民,让人民出场",但同时认为"人民的出场,不可能是一种直接革命的方式,而是反革命的方式"。金融特权者,依靠金融特权牟取暴利(各种形式的高利贷),除了金融机构外,连大型国企的收入来源都极度依赖变相放贷的收益(可以查阅他们的年报)。
可惜,美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管理者,他在利用管理权力牟取暴利。我国的外需发展到了畸形的程度,我国的内需被压缩到了畸形的程度,国民经济结构陷入极度扭曲。中国遭到西方经济制裁,外部需求严重萎缩。认识经济发展历史周期的关键,在于对经济发展周期拐点的精确把握。
相反,我国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几乎没有任何课税。当然,国企现象并不孤立和偶然,中国也正在经历政治权力向资本权力转换的历史过程。
其中,最核心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,必须形成自主调节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,逐渐终止汇率补贴形成的国民福利的横向转移(国家不能再出血了)。一般而言,效率问题主要是分配问题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非常诡异,他们的研究明显具有政治倾向,他们是中国现行经济政策的重要设计者和推手,他们竟然提供了中国3000年以来的GDP数据,我国经济学家们就是借助这些诡异的历史数据证明一些历史性结论。笔者估计,如果十八大之后可以走上调整轨道,我们经过五年渐进的和系统的调整,国民经济应该可以进入到崭新的平衡状态。
不幸的是,中国的政、学、商三界均无反思的道德勇气,他们太依恋朱镕基新政带来的既得利益了。制度成本极大的压缩了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,造成经济结构极度扭曲。认识中国经济的存在状态和转变(转型)机理,我们可以借助耗散结构理论。在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,人民币硬性地与美元挂钩,形成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补贴。
当然,完善财政的过程,也必然成为完善宪政的过程。国内分配结构扭曲源于三个太高了:第一,制度成本太高了。
中国的所有经济问题集中于分配问题,解决分配问题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本出路。其次,是人民币利率的定价权,必须遏制实质负利率长期化和扩大化,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现象,逐渐降低通胀对国民财富的纵向转移(国民不能再出血了)。
国家主权丢了,人民主权丢了,还用奢谈什么民主?可悲。所以,政府必须进行定向的转移支付。分配结构的极度扭曲,使得脆弱的社会再生产无法持续下去了,导致了资本不断从生产领域溢出,正常的生产流通濒于瘫痪。国企的生产要素价格垄断,本可通过《反垄断法》进行制度性的约束。三、启动历史性的转变当前,中国存在两种思潮的激烈碰撞。当然,问题远远不止于此。
如果,按照笔者广义财政理论来分析,中国实际的制度成本远远超出了政府财政报告中的提供的资料。一句话,决定历史命运的,是那个时代人民的觉悟水平。
在匆忙的摸石头式的经济政策试验中,大量的临时性和权宜性的经济政策出台了。冷峻的数字常常令华丽的语言显得苍白。
执政党是非常现实的,他们知道发展是硬道理,这个硬道理被数字化为保八。这把钥匙的构造并不复杂,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:第一,解决资本稀缺问题。
所谓的顶层设计,所谓的深化市场化改革,目的无非就是两化:权力资本化。中国主要的生产要素全部被大型国企垄断,中国缺乏反垄断的制度安排,要素价格成为国企向民企牟利的利刃。二是导致内部消费严重不足,使得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投资拉动。在十四大召开十年之后,朱镕基先生基本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。
所以,你就能理解了,香港弹丸之地,竟然出产那么多的世界级富豪,而且毫无例外是清一色的地产商。最后,自主实现经济全球化。
其次,有序调整分配结构。与之相对应,中国开始承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悲惨结果。
由于中国存在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,由于中国底层国民权利意识淡薄,中国在特定时间内有压低劳动力价格的空间。但是,利益集团无意于制度建设,他们正在积极推动将国企卖掉。
事实是,美国将通货膨胀转嫁到了中国,中国动员了几乎全部国力承接了美国通胀,中国为美国提供了修复次贷危机的时间和空间。当然,让度的内容是同质的,那就是国民福利。于是,御用的经济学家们就编造出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理论。从管理层的角度看,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,他们必须吸纳严重的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,房地产新政几乎是保持政策连续性的不二选择。
显而易见,十八大之后,再也无法萧规曹随了。尤为严重的是,中国不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,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环境以达到降低商品价格的目的。
在相当长的时间中,中国的土地、矿产等资源的价格,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。三项决策逻辑性极强,第一项是目标,第二项是经济保障,第三项是政治保障。
无法协同,意味着大规模能量损耗,最终有可能导致系统解体。既然,系统存在突变的可能性,我们就需要高度关注阈值即临界值的测定(经济学中的边际),我们应该勇敢地、积极地迎接突变的到来,我们不能无视边际(阈值即临界值)的到来,更不能虚耗能量(例如房地产新政)以抗拒突变的到来,我们不能放任系统因能量损耗而导致崩溃。